
配资平台最新消息
尿失禁的检查主要围绕明确类型、判断严重程度展开,是基础评估加针对性辅助检查,普通人也能轻松理解。

01
基础必做的 “4 项初步检查”
这 4 类检查是所有尿失禁患者都要做的第一步,能快速筛查核心问题。
病史采集:医生会详细问漏尿情况,比如咳嗽、跑步时是否漏尿,漏尿频率、是否用尿垫,还会了解分娩史、是否有慢性咳嗽或便秘,目的是初步判断尿失禁类型(比如压力性、急迫性)。
体格检查:重点看两点,一是全身情况(身高、体重、腹直肌分离等),二是妇科专科检查(盆底肌收缩力、是否有盆腔器官脱垂),还会做 “压力诱发试验”—— 让患者咳嗽或用力,观察尿道口是否漏尿,站立位做比躺着更准确。
尿液分析:查尿常规或尿培养,排除尿路感染,因为感染也可能导致漏尿,若有感染,先治感染再评估尿失禁。
残余尿量测定:用超声或导尿测排尿后膀胱还剩多少尿,若≥100ml,可能是 “复杂性尿失禁”,需要进一步检查。

02
判断 “尿道情况” 的专项检查
主要看尿道是否 “活动度过高”,这对选择治疗方案很关键。
盆底超声:无创且常用,通过 B 超看膀胱颈移动度、尿道角度,能直观判断尿道是否有 “过度活动”,还能观察膀胱形态,辅助区分尿失禁类型。
棉签试验:传统的侵入性检查,将无菌棉签插入尿道,看用力时棉签倾斜角度,超过 30° 提示尿道活动度高,但现在更多用盆底超声替代。
Aa 点评估:通过 “POP-Q 评分” 看阴道前壁的 Aa 点位置,数值越大,可能尿道活动度越高。

03
评估 “严重程度” 的检查
帮医生判断漏尿有多严重,指导治疗选择。
尿垫试验:分 1 小时和 24 小时两种。1 小时试验简单常用,测 1 小时内漏尿的重量;24 小时试验更客观,需连续记录 3 天,能反映日常漏尿情况,但操作稍复杂。
排尿日记:自己记录 3~7 天,包括每天喝多少水、排尿次数、漏尿次数、漏尿时在做什么(比如走路、咳嗽),能主观体现漏尿对生活的影响。
生活质量问卷:填标准化问卷(如 ICIQ、IIQ-7),量化尿失禁对日常生活的干扰,比如是否不敢出门、影响社交,帮医生更懂患者的实际困扰。

04
复杂情况才需要的 “深度检查”
不是所有人都要做,只针对 “复杂性尿失禁”(比如合并盆腔器官脱垂、既往手术史)。
尿动力学检查(UDS):用仪器测膀胱和尿道的功能,比如膀胱能装多少尿、尿道闭合压力,能精准区分尿失禁类型,还能预测手术风险,但普通压力性尿失禁(60~65 岁以下、无其他问题)不用做。
神经系统检查:若怀疑尿道括约肌本身有问题(如神经损伤),会查会阴感觉、球海绵体肌反射,排除。
非常规检查:比如磁共振(MRI)或膀胱镜,只在怀疑有尿道憩室、膀胱肿瘤等特殊情况时才用。

有任何健康问题可以扫码联系小助理↓


别忘了点
哦!
源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